中國計量網(wǎng) http://etvsebi.cn/
中國計量網(wǎng)——計量行業(yè)門戶網(wǎng)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人物訪談

提升計量文化影響力 助推計量事業(yè)和諧發(fā)展

發(fā)布時間:2014-07-21 作者:李敏 來源:中國計量雜志 瀏覽:3358

——安徽省計量科技文化館參觀記

  自古以來安徽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它擁有徽文化、淮河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等多元文化。在這片孕育了眾多古老文化的土地上,承載著計量文化的安徽省計量科技文化館在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安徽計量院”)內(nèi)建成并對外開放。近期,記者走進這座文化館,親身感受了這里古老、豐富、深厚的計量文化,同時也感受到安徽計量院努力提升計量文化影響力的信心。

時間為軸 呈現(xiàn)計量歷史

   走進文化館的入口,序廳金色的背景上唐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劉禹錫的《平權衡賦》非常吸引眼球。“唐朝科舉取士,詩賦往往用度量衡內(nèi)容命題,故中唐‘詩豪’劉禹錫傳世作品中,也留下了有關度量衡的賦文。劉禹錫的《平權衡賦》以優(yōu)雅的駢體賦文,闡述了度量衡文化的價值。”安徽計量院副院長夏鋒向記者介紹。記者注意到與賦文相應的背景中還有一副銅版雕刻畫,據(jù)介紹反映的是唐德宗時期中和節(jié)賞賜朝臣象牙鏤尺的典故。其中意味深長,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一大唐文化習俗象征皇帝以尺為規(guī)矩法度,朝臣以尺為履職法度。序廳中央陳列了一座仿制漢白玉日晷,吊頂仿天穹,并用光束投影模擬太陽運行。光束投射在日晷之上,能比較準確地讀出晷面上的時間刻度,并與現(xiàn)代計時基本吻合。

   走過序廳,記者來到了計量歷史展廳。“按時間來看,中國傳統(tǒng)計量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發(fā)展階段:首先,從原始社會到夏商周,是計量的萌芽與形成時期;其次,秦漢兩代是計量的統(tǒng)一與成熟時期;然后,自魏晉南北朝到宋元,是計量的變動與發(fā)展時期;最后,明清是傳統(tǒng)計量的轉化與開拓時期。”隨著夏院長的解說,計量歷史發(fā)展脈絡在參觀者的頭腦中逐漸清晰起來。

   伏羲女媧手執(zhí)規(guī)矩,創(chuàng)始文明;大禹治水以自己的身高體重為度量衡標準;布手知尺、兩手成掬、舉足為跬、邁步定畝等都以文字敘述配以繪畫說明了早期度量衡以人體為標準。以仿實物陳列的璧羨度尺、春秋時期的齊右伯君銅權、戰(zhàn)國魏公銅壺等都是計量萌芽與形成時期的代表性器物。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后鑄的秦兩詔銅橢量、西漢時期的錯金云紋鐵尺、王莽時期的新莽銅嘉量、劉歆的度量衡理論體系中的最著名的黃鐘累黍說等都以仿實物輔以圖文解說的形式呈現(xiàn)了計量逐步走向統(tǒng)一與成熟。“好多把尺子?。?rdquo;一位參觀者說道。“對,這里有商代尺(長400px),秦漢尺(長575px),隋大尺(長約737.5px),近代接軌米制尺(長832.4999999999999px)。之所以把它們放在一起陳列,是為了讓參觀者對大小制演變有直觀感受。還有這邊的隋權、隋量、北宋劉承珪制戥秤圖、記里鼓車等都是計量變動與發(fā)展時期的寶貴文化財富。”夏院長解釋。

   記者參觀計量歷史展廳深刻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計量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涌現(xiàn)出許多計量科技名人、積累了豐富的計量技術與管理經(jīng)驗、保存了無數(shù)制作精湛的計量器具。在最大限度為參觀者呈現(xiàn)計量歷史原貌的背后,安徽計量院從構思到實施做了大量工作。

 選取專題 呈現(xiàn)計量文化精髓

   “這些字體與計量有什么關系呢?”一位參觀者駐足問道。“我們已經(jīng)進入計量文化展廳,這個展廳主要通過選取計量相關專題,呈現(xiàn)計量文化的精髓?,F(xiàn)在大家看到的是‘說文解字’專題,這里有15種漢字,它們是關涉中國度量衡文化的典型文字。我們設計這個專題主要是結合字體書法和字詞意義的演變,融成語、俗語于生動解說當中,揭示計量文字的奧秘與趣味。”夏院長通過手動演示介紹,“為了吸引人、打動人,我們創(chuàng)新計量文化表現(xiàn)形式,以人為中心,運用了多媒體展示,讓人觸手可及,真切體驗。只要你按下墻壁上想要了解的字,在屏幕上就會作出相應解釋。比如程,本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十發(fā)為程,十程為分。后來擴展為度量衡的總稱,又用作稱量,引申為衡量、估計、考核,如“計日程功”。進一步引申為法度、程式,如“規(guī)程”、“章程”。還引申為效法、品類、規(guī)格。直到今天,程的一些古義仍然隱約保留在一些詞匯中,如里程、過程等。還有規(guī)、矩、度、量等字這里都有介紹。”

   “法度之器”專題使參觀者了解到中國歷史上很早就認識到法制計量的重要性,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超越技術層面理解計量工作,他們稱度量衡為“大器”,是“法度之器”,度量衡是法律規(guī)章建立的根本。此部分采取多媒體與實物相結合的方式展示了歷代有度量衡記載的古籍,如《尚書·夏書》、《秦律》、《漢書·律歷志》、《唐律疏議》等,方便參觀者瀏瀏翻閱。

   走進“吾心如秤”專題區(qū),通過從漢代始發(fā)明桿秤到北宋發(fā)明戥秤的權衡器實物陳列,記者感受到權衡文化自古就體現(xiàn)了公正公平的社會理想。還有關于從立夏稱人到結婚、喬遷新禧等喜慶場合用秤的權衡民俗介紹。“立夏稱人”的習俗主要流行于我國南方,起源于三國時代,據(jù)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從中記者感受到人們自古就有追求稱心如意的愿望。

   還有“有官有印”專題,通過探討計量文化與官印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參觀者更好地理解計量對禮法制度、政治權力運作、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影響,體現(xiàn)出計量的權威性。

 立足本地 呈現(xiàn)計量特色

   有別于其他展廳,安徽計量展廳從廳頂?shù)綁Ρ诙嗖捎枚饭霸O計并融入不少徽派建筑元素。安徽計量展廳分為古代安徽計量、近代安徽計量、新中國安徽計量和安徽計量未來展望4部分。古代安徽計量部分主要以當?shù)爻鐾翆嵨锓轮茷橹饕憩F(xiàn)形式,輔以藝術再現(xiàn)本土計量故事;近現(xiàn)代安徽計量部分,適當輔以地方檔案資料搜集或復制做舊,較清晰地理出了安徽計量發(fā)展脈絡和重點。

   據(jù)介紹,古代安徽計量部分展示了安徽范圍之內(nèi)歷代卓有影響的計量名人、本地出土的重要計量文物和有代表性的計量典故。比如,出土于安徽潛山薛家崗新石器時代的13孔石刀;安徽省阜陽市雙古堆汝陰侯墓出土的圭表以及辨識方位的法寶二十八宿星盤;安徽省含山縣長崗鄉(xiāng)凌家灘村大汶口文化晚期墓地出土的距今5300年到5600年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含山玉版;“卷尺之父”明代著名學者程大位,是安徽省休寧人;曹沖稱象的典故也發(fā)生在合肥。這些生動的實物和故事使參觀者對安徽省的計量歷史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填補了目前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的空白。

   走到一處外形似水車的器物前,夏院長說道,“這是元末時期安徽歙縣人詹希元在1360年發(fā)明創(chuàng)制的一種機械計時儀器,稱為“五輪沙漏鐘”。它的工作原理是流沙從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輪邊上的沙斗里,驅動初輪,從而帶動各級機械齒輪旋轉。最后一級齒輪帶動在水平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針,指針則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此顯示時刻。這種沙漏鐘脫離了輔助的天文儀器,是我國早期機械鐘的代表。”

   安徽計量未來展望部分主要展示了安徽計量院計量科技成果以及科研基地建設情況,通過模型制作,吸引參觀者的注意。

   夏院長對記者講道,為了挖掘安徽本地的計量歷史文化,我們咨詢了安徽博物院及相關文物部門了解了安徽出土器物的具體情況,希望能呈現(xiàn)安徽計量悠遠而豐富的歷史。通過凸顯特色化、代表性的地方計量文化,引導​參觀者對安徽計量歷史與計量事業(yè)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來到現(xiàn)代計量展廳,這部分主要展示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到最尖端的科學和高新技術,計量時時刻刻都發(fā)揮著重要的計量技術基礎作用。走到一處器具前,夏院長隆重地介紹道:“這可是文化館的鎮(zhèn)館之寶,它是我國激光測量和激光應用計量科學研究開創(chuàng)者之一趙克功先生贈送給文化館的氦氖激光器。”

  據(jù)了解,安徽省計量科技文化館建館項目是安徽省質監(jiān)局質量文化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得到安徽省政府、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該項目自2013年11月確立項目,至2014年5月20日建成開放,歷經(jīng)半年時間,安徽計量院從計量歷史文化相關內(nèi)容、圖片、素材的收集整理到如何展示、策劃、施工,還有部分組織工作的對接、協(xié)調和管理都傾注了大量心血,也體現(xiàn)了計量人精益求精的精神。

  安徽計量院院長金美峰說,安徽省計量科技文化館在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后續(xù)會向社會公眾開放。我們希望通過有序的文化建設,打造質檢系統(tǒng)的示范窗口,希望大家都關心計量文化,努力提升計量文化的影響力,助推計量事業(yè)的和諧發(fā)展。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征訂通知 征訂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